365天灵修之旅-第51天

经文: 耶稣受了洗,随即从水里上来。天忽然为他开了,他就看见 神的灵仿佛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从天上有声音说:“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 马太福音 3:16-17 耶稣受洗後,「天忽然为他开了」(16节),天为耶稣开了再次显出耶稣受洗的独特性,因为无人有此资格。「天开了」让我们想到旧约的雅各梦见一个梯子立在地上,梯子的头顶著天,有神的使者在梯子上,上去下来 (创世纪28:10-12)。耶稣後来告诉门徒们,神的使者上去下来在人子身上 (约翰福音1:51)。可见,耶稣是天与地之间交通的唯一的道路。 耶稣受水洗之後,「天忽然为他开了… 神的灵彷彿鸽子降下,落在他身上」(16节) 我们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洗」,是耶稣公开服事前特别的「受膏(Annointed)」。在旧约有叁种人必须受膏:『祭司』 (利未记8:12)、『先知』 (列王记上19:16) 和『君王』 (撒母耳记上10:1,16:1),而主耶稣一身兼备这叁种职分。在此之前神的灵从未以任何形式彰显,而除了这一次之外,神的灵也从未以鸽子的形状出现。神的灵以这种外在可看得见的象徵形式降临,是单单只临到耶稣身上的。 鸽子,一个犹太人若听人提起「羔羊」或「鸽子」,他立刻会想到它们是为罪所献上的祭牲。圣灵以最贫穷的人献赎罪祭时用的鸽子 (利未记12:8) 之形状,降在耶稣的身上,是为彰显出,只有他能实现「献祭」的最终目的。他甫自河水中出来,代表他甘愿受死,因此神的灵就如同鸽子——犹太人的穷人用作赎罪祭牲的——以圣洁温柔的方式降在他身上,代表他是神那「完全」、「终极」的赎罪祭。鸽子象徵纤柔软弱,但神的灵以鸽子的形式出现,象徵的却是柔和之中的大能,是神为了救世人,而甘愿降卑,成为赎罪祭。这是他为世人赎罪而特别受的膏抹。 接著,天父的声音响起来:「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17节)。这声音是无比的重要,『这是我的爱子』、『我所喜悦的』,这两句都是旧约圣经上神对以色列人所说的话。『这是我的爱子』是诗篇二篇七节的话:『你是我的儿子』,是神对大卫的子孙说的,每一位犹太人都知道这篇诗是描述将来的弥赛亚君王的。『我所喜悦的』是以赛亚书四十二章一节的话,描述那位受苦的僕人(即弥赛亚),这种描述在以赛亚书五十叁章裏达到最高峰。 这一事件当中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即圣父、圣子、圣灵叁位一体同时显现,向我们启示了一个极其重大的信息:耶稣基督的「救赎」与神起初的「创造」和祂「末世」的计划密切相关。藉著受洗,耶稣开始实行对罪人的救赎;藉著圣灵,耶稣被加冕并得到力量;藉著从天上来的声音,天父宣告耶稣是圣子,是神受苦的义僕,是神所立的君王。耶稣受洗後天为之开的超自然现象,是自从创世以来,人类第一次见到叁位一体的真神以圣父、圣子、圣灵这不同的叁位格和谐地同在一起。神从创世以来的永世计划,即将展现在世人眼前。创造与救赎、救赎与末世,紧紧地联繫在一起。「创造」是关乎圣父所造的工作,「救赎」是圣子成就的工作,「末世」则是圣灵应许至终要完成的工作。「叁位一体」的神在耶稣受洗後一同向人表明,这其中的启示和含义是极其深远的。 神说:「我所喜悦的」,天父为耶稣那些隐居的年日打下了完美的印记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51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50天

经文: 当下,耶稣从加利利来到约旦河,见了约翰,要受他的洗。约翰想要拦住他,说:“我当受你的洗,你反倒上我这里来吗?”耶稣回答说:“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于是约翰许了他。 马太福音 3:13-15 约翰的洗揭开了属天国度的序幕。那是属灵的事用物质表达了出来。那只有亚伯拉罕後裔可享特权的旧制度,已在洗礼的行动中成为过去,神能在路边的石头中为亚伯拉罕兴起後裔,因此人若要进神的国,必须从水和圣灵而生。 这几节经文,道出了耶稣与天上的关係,记录了祂的受洗、受膏与从天上来的證言。 耶稣受洗是一个分水岭,是他30年私下的生活和3年的公开事奉的分界线。这些事发生在施洗约翰的传道已产生果效,人们感觉自己有罪,争相悔改并接受约翰的洗礼之时。呼喊之声已传遍旷野,弥赛亚的道路已修直铲平。在神所定的时候,耶稣从隐密平静的拿撒勒出来,显在众人的面前,準备正式开始祂的工作。 耶稣来到约翰那裏,要受他的洗。约翰感到十分惊奇,不愿给祂施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位分 ,岂有僕人给主人施洗的道理呢 ,我们思想耶稣生平的福音故事时,会发现耶稣的洗礼颇难以理解。施洗约翰的洗礼是呼召人悔改。耶稣既然是我们的救主,祂并不需要悔改。约翰的洗礼是为知罪的罪人,耶稣他受洗难道是因为他也需要悔改认罪吗?不!绝对不是。他是纯洁无瑕疵的;但他必须成为罪,好叫我们藉著他在神面前成为义。犹太人献祭时,照例是由一家之主在3天之前就挑选好羊羔,带到祭司那里,打上圣殿的封印;同样的,主在受死之前3年,也必须藉著施洗约翰,透过圣灵直接的行动被分别出来,加上印记。「人子是父神所印證的」(约六27) 「你暂且许我,因为我们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我们的主用这一句话批驳了他忠心的先锋想拦阻他受洗的主意。这是基督在沉寂了十八年之後,第一次被记录下来的话语;这也是他在公开事奉中所说的第一句话,因此值得我们特别注意。这短短一句话就足以使约翰明白,他这项必要的行动,使他和主都成为神计划的一部分,他们都共守顺服了神的旨意。「因为我们(你和我)理当这样尽诸般的义。」 耶稣这句话暗示了他到世上的目的,他的意思是:你为我如此行 (施洗),我也为你如此行 (十架受死),就尽了「诸般的义」。「尽诸般的义」简单的说,就是向神要作得对。 主耶稣本身并不需要悔改,他没有罪,所以他无需为自己的缘故受洗;但他要受洗,是为了满足神公义的要求。换句话说,他受洗并不是为他自己,而是一个正式的宣告,将自己献上为世人的罪付代价——不光是为以色列的子民,也是为了所有的世人。他把所有世人的罪都担负在自己身上,就是这样为世人悔改,代替我们受洗。这就是「尽诸般的义」,因为在神眼中他作对了。 耶稣受的洗与我们所受的洗不同。当时犹太人所受约翰的洗是为了他们自己的罪。但主耶稣接受约翰的洗,并不是为祂自己,而是为了犹太人和所有世人。耶稣受的洗本质上是救赎,因为他是代替我们受洗;而我们受洗,本质上是个见證,见證我们真实悔改,已经相信了主耶稣,不再是我们自己,是属於主的了。正因为这样的信,所以我们受洗,是浸入耶稣裏——与他联合,与他同死,与他同埋葬,与他同复活,有了新生的样式 (参罗马书6:3-9)。这是我们的见證。

365天灵修之旅-第49天

经文: 那些人是法利赛人差来的;他们就问他说:“你既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为什么施洗呢?”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就是那在我以后来的,我给他解鞋带也不配。”这是在约旦河外伯大尼,约翰施洗的地方作的见证。 约1:24-2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叫你们悔改。但那在我以後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给他提鞋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马太福音3:11 他(约翰)传道说:「有一位在我以後来的,能力比我更大,我就是弯腰给他解鞋带也是不配的。 8 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他却要用圣灵给你们施洗。」 马可福音1:7 百姓指望基督来的时候,人都心裏猜疑,或者约翰是基督。 16 约翰说:「我是用水给你们施洗,但有一位能力比我更大的要来,我就是给他解鞋带也不配。他要用圣灵与火给你们施洗。 路加福音3:15 法利赛人是犹太人中纪律严谨的一派人。他们以自己对律法丰富的知识及能身体力行,并遵守旧约每条律例的细节而感到自豪。但他们大部分都是伪君子,假冒为善,外表虔诚,暗裏却过自大自私的生活。他们想知道,如果约翰不是他们指出的那些重要人物,到底凭甚麽权柄施洗 (参25节)。 他们问的这个问题,在犹太人看来并没有错。因为人手所施的洗礼不是以色列人要接受的,那是从别的宗教来皈依犹太教的人、或者外邦人才要接受的洗礼。以色列人不需要洗礼,因他们自认已经属神;但外邦人就要受洗礼。约翰要以色列人做只有外邦人才做的事,难怪犹太宗教领袖要挑战他,如果他不是圣经预告的那些伟人,那麽他有什麽资格要求以色列人受洗?  约翰回答说:「我是用水施洗」(26节上),他不想任何人误以为他很重要。他的工作只是预备人接纳基督。每当他的听众悔改,他就用水替他们施洗,作为他们内心改变的證明。「但有一位站在你们中间,是你们不认识的」(26节下),约翰所指的当然是耶稣。这句话必须按字面接受,约翰知道那天耶稣站在群众当中,只是我们不知道那时他为甚麽没有指出祂来。 法利赛人当然不晓得耶稣就是盼望已久的弥赛亚。故此约翰这句话的意思是:「请不要以为我是甚麽伟人,耶稣才是值得你们留意的一位,可惜你们却不认识祂真正的身分。」虽然耶稣在施洗约翰以後来,但惟有祂才是那位配受称讚,地位至高的主。解鞋带是奴隶或僕人的工作,但约翰却认为他连为基督作这卑微的服侍也不配 (27节)。 这是施洗约翰为耶稣所做的第一次见證。在使徒约翰福音作者的笔下,施洗约翰的工作除了「为主预备道路」之外,最重要的莫过於「为主耶稣作见證」.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49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48天

经文: 约翰所作的见证记在下面:犹太人从耶路撒冷差祭司和利未人到约翰那里,问他说:“你是谁?”他就明说,并不隐瞒,明说:“我不是基督。”他们又问他说:“这样,你是谁呢?是以利亚吗?”他说:“我不是。”“是那先知吗?”他回答说:“不是。”于是他们说:“你到底是谁,叫我们好回复差我们来的人。你自己说,你是谁?”他说:“我就是那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修直主的道路’,正如先知以赛亚所说的。” 约翰福音 1:19-23 由约翰福音1:19直到2:11,约翰福音逐步讲述耶稣正式公开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第一週的公众生活。使徒约翰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把发生的时间记得极为详细準确。耶稣第一日的事蹟在1:19-28节,第二日的事蹟在1:29-34节;第叁日的事蹟在1:35-39节;1:40-42节是第四日的事蹟;第五日的事蹟是1:43-51;第六日是空白的;而最後一日的事蹟是在2:1-11。第二日後的事蹟, 在第一週的记载中,约翰福音举出叁个不同的「见證」以表明耶稣的伟大与独一无二:施洗约翰的见證 (约翰福音1:19-34)、门徒的见證 (约翰福音1:41-51)、耶稣自己大能的见證 (约翰福音2:1-11)。约翰用叁个不同的章节将耶稣在我们面前显示出来,在每个章节中他都表明耶稣那至高的荣耀。 见證的一开始我们就看见,犹太人派祭司和利未人来盘问施洗约翰。「犹太人」一词,在约翰福音内出现了七十次之多 (在马太只有五次,马可六次,路加五次),这裏是第一次。「犹太人」虽然一般用来指犹太民族,但在约翰福音中特指「犹太宗教领袖」,他们是反对基督的代表人物。当时施洗约翰在约但河外的伯大尼传悔改的信息,并且为凡愿意悔改的人施洗。根据马可福音1:5节的描述 (参1/20灵修),显然施洗约翰的事奉大有能力,引起了一阵风潮,因而吸引耶路撒冷宗教领袖的注意。所以特地派人前来查问施洗约翰的身份。 施洗约翰出身祭司家族 (路加福音1:5-17),这些祭司和利未人应该都认得他,所以当他们问他:「你是谁?」(19节) 的时候,意思是:「你是不是弥赛亚?」耶稣的时代是个动盪的时代,当时大多数犹太人都期待大有能力的「弥赛亚」降临,领导犹太军队脱离罗马统治,并征服全世界。因此他们很自然地就问约翰是否为弥赛亚。当施洗约翰否认之後 (20节),他们又问他:「是以利亚麽?」(21节),因为犹太人根据旧约圣经玛拉基书4:5,认为先知以利亚将在神的审判大日来到以前再度降世。接著他们又问约翰:「是那先知麽?」(21节),乃指申命记18:18神所应许将有一位像摩西的先知赐给犹太人。 施洗约翰非常清楚自己的角色,以及当尽的本份。因此他直接了当的说:我不是基督、不是以利亚,也不是那先知。并且引用先知以赛亚的话,来形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及工作 (23节)。日後我们会看到,虽然施洗约翰谦卑地否认他是旧约预言的先知,但主耶稣却承认他就是以利亚 (参马太福音17:12-13)。施洗约翰诠释了一位神的僕人当有的心态——眼目单单仰望主,将身分和价值观建立在与耶稣基督的关係上,而不是别人的期待上。因为神关心我们为什麽做,多於做了什麽;态度比成就更重要。 每一个真正的事奉者所当做的都应当像施洗约翰一样──只是一个声音,一个报信人,他的最终目的是要人忘记他,不要看他,而只注目於耶稣。

365天灵修之旅-第47天

经文: 10众人问他说:「这样,我们当做甚麽呢?」 11约翰回答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当这样行。」 12又有税吏来要受洗,问他说:「夫子,我们当做甚麽呢?」 13约翰说:「除了例定的数目,不要多取。」 14又有兵丁问他说:「我们当做甚麽呢?」约翰说:「不要以强暴待人,也不要讹诈人,自己有钱粮就当知足。」 路加福音 3:10-14 众人被约翰的定罪刺痛了,问他可有实际建议,如何表现他们的真正悔改 (10节)。四本福音书中,只有路加福音记录了施洗约翰对实际生活的教导, 约翰提出具体的方法,他们可以藉此證明自己的悔改。他说:「有两件衣裳的,就分给那没有的;有食物的,也当这样行」(11节)。『衣裳』指穿在外面的长衣;在通常的情形下,这种长衣只要有一件就够用了,所以说要分给那没有的。解衣衣人,推食食人,乃是『爱人如己』的表现。能作到与人分享衣食,就證明我们的心已经被修理过,而不再被贪婪、骄傲、自私、麻木掌控了。约翰鼓励他们应当爱邻舍如同自己,这正是旧约圣经一贯的教导 (利未记19:18),只不过他们未予遵行罢了。 接著,对於不同的人,约翰则有针对性的教导。「税吏」是那些替罗马帝国政府征收税款的犹太人,因他们欺压同胞,以讹诈方式超收税金,中饱私囊,所以素为犹太人所厌恶、鄙视。对这些人,约翰说:「除了例定的数目,不要多取」(13节),约翰的意思是说,他们的行为作风应当绝对诚实。因为税吏以诈欺臭名远播,「正直诚实」乃是一个非常确切的證据,表示他们真正悔改。 最後是兵丁,「兵丁」是指罗马驻军之外,在当地僱用的护卫兵;当时罗马政府允许藩王和犹太人的圣殿保持一些有限度的警卫军队。这些兵丁常仗势欺人,蛮横对待一般平民,攫夺别人的钱财,据为己有。对这些人,约翰说:「不要以强暴待人,也不要讹诈人,自己有钱粮就当知足」(14节)。 简而言之,施洗约翰对众人的要求,就是要求他们表里一致,以实际的行动、爱心的行为来證明悔改的心。他的信息要求人至少有叁种回应:(1) 与有需要的人分享你所有的;(2) 不论作什麽工作,都有尽力做好,公平待人;(3) 对自己所赚取的要知足。这虽是当时的言语,却也是对今日的我们每个人说的。 这里要特别小心,人并不是靠以上的好行为得救,这绝不是要我们做出甚麽好行为来换取救恩,而是这些行为都是外在可见的證据,在神面前体现出真正悔改回转的信心。「悔改」须有表现,最重要的是要结出悔改的果子,这是神所注重的。 求神的爱充满我们,使我们能够更多去爱人,与有需要的人分享;也求神帮助我们去掉贪心诡诈,能够忠於神、忠於人,作一个讨神喜悦的人!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47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45天

经文: 施洗约翰传道 2 7约翰看见许多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受洗,就对他们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 8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马太福音 3: 7-8 7约翰对那出来要受他洗的众人说:「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 8 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不要自己心裏说:『有亚伯拉罕为我们的祖宗。』我告诉你们, 神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 9 现在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裏。」路加福音3:7-9 「法利赛人」意思是「分离」,指一些为保持纯洁而与俗世保持距离的人[1],与撒都该人追求俗世的权力及物慾相对。法利赛人大约在犹太人被掳到巴比伦的时候就已出现;到第二圣殿被毁以後,法利赛教派重新建立为拉比犹太教── 并成为了日後传统犹太教的典範.他们注重遵守律法仪文,并与世俗隔离的团体,但後来逐渐演变成墨守成规,拘泥传统 (马太福音15:1-9),只注重外表形式,而忽略了内心实际的人 (马太福音23章)。当时的文士 (抄写圣经的人) 多属法利赛人。 「撒都该人」是古时犹太教一个以祭司长为中心的教派,形成於西元前2世纪、消失於1世纪以後的某个时候。与法利赛人是犹太社会中对立的教派,他们是犹太人的世袭贵族,多从事祭司职务,只承认摩西五经,反对法利赛人所遵守的口传规条,他们也不信鬼魂、天使、复活等道理 (马太福音22:23-32)。撒都该人在耶稣那时代往往和公会大祭司沆瀣一气 (使徒行传4:1-2,5:17)。他们是当时宗教界的领袖人物,又彼此对立,现在却同时出现在施洗约翰的地方,可见约翰所传的信息业已在犹太教中引起了极大的震撼。 法利赛人是形式主义者,他们宣称全心遵守律法,内心却满有贪慾、骄傲自大、嫉妒纷争、虚伪自义。而撒都该人则代表冷静强硬的理性主义者,他们对信仰怀疑不明,并且否定基本的道理。约翰看见这班专讲形式礼仪的人,和另一班凡事标榜理性的人都来到他这裏。他看见他们外表虽堂皇,内心却败坏,甚至影响全国,贻害了百姓,使全国受苦,於是就严厉地斥责他们:「毒蛇的种类,谁指示你们逃避将来的忿怒呢?你们要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7-8节)。约翰的意思是说,人若要逃避神的忿怒,不可只在外表上受浸,而须以实际生活和行为的改变,来證明裏面的悔改。他的话彷彿是在说,你们到这裏来,说你们悔改了,但你们必须比其他的人更显出悔改的样子! 约翰熟悉旷野的情形,他责备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话,充满生动的描述,与先知耶利米的警告类似 (耶利米书46:22)。他彷彿看到一幅生动的图画:在旷野裏遍满了矮小枯乾的野草和荆棘,是毒蛇的栖身之所。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如同栖身树林中的毒蛇一般,当人们砍伐树木,放火焚烧林野之际,毒蛇被火燄所追逼,不得不仓惶奔跑逃命。约翰所想到的就是这些情景,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他们想要前来受洗,就像那些毒蛇在旷野的火来到之前死裏逃生一样。当神的审判将临之际,他们不思悔改,并在行为上「结出果子来,与悔改的心相称」(8节),却以为藉著接受约翰的洗礼,便可逃避神的忿怒。他们实在应当思考,施洗约翰所传的道,不是一个外面的记号,而是内心的真实悔改。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45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44天

经文:施洗约翰传道 1 1那时,有施洗的约翰出来,在犹太的旷野传道,说: 2「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3这人就是先知以赛亚所说的。他说:「在旷野有人声喊著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这约翰身穿骆驼毛的衣服,腰束皮带,吃的是蝗蟲、野蜜。 5那时,耶路撒冷和犹太全地,并约旦河一带地方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裏, 6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裏受他的洗。 马太福音 3:1 1神的儿子,耶稣基督福音的起头。 2 正如先知以赛亚(有古卷没有以赛亚三个字)书上记着说:看哪,我要差遣我的使者在你前面,预备道路。 3 在旷野有人声喊着说:预备主的道,修直他的路。 4 照这话,约翰来了,在旷野施洗,传悔改的洗礼,使罪得赦。 5 犹太全地和耶路撒冷的人都出去到约翰那里,承认他们的罪,在约旦河里受他的洗。 6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44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42天

经文: 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 (或译:岂不知我应当在我父的家裏吗)?」 路加福音 2:48-49 从过去两天的经文,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路加一方面想指出耶稣好似一般小孩子一样,很正常、很健康的成长。但另一方面,他又想让读者知道一个很重要的事实,就是这位神的独生子——耶稣基督,却是与众不同的,因为祂对自己与天父的关系,有著超乎常人的了解与认知。这个事实充分展现在今天的经文中。当时希律王新建的圣殿精美华丽,慑人心魄,其他的成年男孩可能对这麽雄伟的圣殿感到兴奋,而耶稣所感受的,却比这一切更深——祂感到「这是我父的家」(49节,另译)。对祂来说,成为「律法之子」不仅是意味著与神的律法发生关系,同时祂也开始领悟祂是神的儿子,神是祂的父。祂不只是在外表上有了与神律法的关係,而是在心灵裏面有了与这位赐下律法的神——祂的父——的关系。这关係不但包含了对神敬畏的心,而且是爱神的心。对祂来说,圣殿不仅是金银宝石,圣殿是父家,是父所居住之处,也该是子的居所。 祂说:「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新译国际版圣经,把这节经文译作「我必须在我父的家裏。」这些译文意思都是说「我必须忙神的事。」有些译本作「我必须在神的家中。」所以严格说起来,父的事就是祂的家。这不正是我们的天父所忙著要作的事吗?从起初祂就想为自己和人类建造房子,祂要住在人中间,那就是祂的家,也是你的家;这就是神要作的,也是祂的事。只可惜亚当犯罪,但这并没有更改父的心意。 神要建造房屋,为祂自己也是为你。但这家并不是用物质盖的房子,而是属灵的房屋。雅各离家逃亡的时候,神遇见他。他当时不容於他父亲的家,只好逃命,可是神不放过他,在旷野遇见他,应许为他建立家室,他就应许神要为祂作殿,神把他改变成以色列。 神把以色列民拯救出了埃及,就把他们带到西乃山,向他们启示祂的心意,祂要住在他们中间,要把会幕建造起来。这只是预表,是个影儿而已。 所罗门建造殿,也不过是影子。事实上父的心真要作的是甚麽?子在地上的时候,祂心中要作的是甚麽?祂说:「我要建造我的教会,阴间的权柄不能胜过祂。」亚伯拉罕仰望那有根基的城,这是神所建造的。 甚麽是父的事呢?父的事是与殿有关,是与祂的家有关。我们若能因信,并且把在基督耶稣裏因信而有的胆量坚持到底,便是祂的家了。 甚麽是父的事?父的事就是要我们都有份在神的家的建造。我们都是这家的一份子,而且都要为家的建造尽力。我们有没有想过:当我们与其他基督徒一起聚会的时候,我们不仅是参加聚会,并且是一同被建造成为教会。这是大有分别。许多人去礼拜堂,那不过是个物质的房子。但若我们聚集,在爱中一起被建造成为教会,那我们就是作父的事。不管我是在学校,或在家中,或在办公室,或在福音工场,不管我在哪里,也无论在作甚麽,应当记著:当以父的家为念。我现在所作的,有没有为神家的建造付出甚麽?我所作的、所说的、所想的,或我的态度,这些有助於神家的建造吗,还是有损神的家?我们有否以父的事为念?愿主帮助我们。 (摘录自《使我认识祂——荣美基督的一生》页48-50,王国显著,王梁素雅译)

Featured

365天灵修之旅-第41天

经文:路加福音 2:41-47 41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 路加福音 2:41 路加记载的这件事,大概是主耶稣的成长过程中,唯一一件值得记录的不平凡事件了。资料来源很可能是从马利亚那裏得来。正如路加福音的作者路加医生在第一章的序言所讲:他对耶稣基督的生平事蹟详细考察过後,就特意按著次序将耶稣的事蹟写下来,好让读者能够对主耶稣的生平,有更详细的认识。 昨天我们提到,主耶稣是完完全全的人,祂的成长过程与一般的小孩没什麽两样。但是,当这孩子渐渐长大,又强健,又多有智慧的时候,无疑地祂心裏会开始有所领悟,意识到祂与神之间有一种关系——父与子的关系。祂也许不会一下子就完全领悟,但当祂渐渐长大,这个认知——就是领悟到祂是从天父那裏来的——就开始成形在祂裏面。这个领悟渐渐成长,直到一个重要的关头,就是祂满十二岁成年的那一天。 满十二岁,对犹太男孩是个重要的日子,他们要到圣殿参加一项特别的典礼 (Barmitzvah, 意思是「律法之子」),从此由一个孩子的身分转变为成人,要接受社会的权利和义务,并负担起宗教上的责任。路加在43节称呼「孩童耶稣」(the boy Jesus),与40节的「孩子」(the child)称呼不同,便是指此时的耶稣已经懂得为自己的事情做决定和负责任。 从福音书中,我们看到婴孩耶稣由一开始就是倚靠的生命。祂说:「子凭著自己不能作什麽! 」祂事事需要倚仗父母,反映出祂凡事倚靠天父;及至祂长大仍旧需要凡事倚靠祂的父,祂说:「惟有看见父所作的,子才能作,父所作的事,子也照样作。」(约五19)。祂离开了父不能作什麽。祂说:「我的教训不是我自己的,乃是差我来者的。」这就是基督生命的特点。天上有命令,地上才有行动;这个生命就是生命树的生命,可塑性最高的生命。这个生命是最荣耀的生命,是成长的生命,是掌权的生命。 这似乎是一个极大的矛盾,一面说,祂是救主,要拯救全人类;另一面,祂似乎却是最软弱的,一切需要倚靠父神来作;祂所有的力量是从父神来的。所以从路加福音中,我们看见,在前叁十年所彰显的,特别是倚靠的生命。这就是祂生命的特点。 逾越节是犹太人的大节期,不论远近都会上来守节,这可能是长大的孩童耶稣第一次到耶路撒冷。此次上圣殿,对耶稣的意义非常重大,他已开始体会到自己与天父特殊的关係了,以致於祂竟留在圣殿学习,因而与父母脱队分开。犹太人上耶路撒冷守节,都是成群结队步行,男丁走在最前面及最後面,以便保护走在中间的妇女和小孩。到晚上要住宿过夜时,男人们才散去找妻小,女人们也各自散去找家人。去的时候主耶稣是小孩子;回来的时候则已经行过成人礼,算是一个成人,要按著规矩走在成人的行列中。也许因为认知上的差距,约瑟夫妇误以为耶稣是跟著对方,所以直到回程的第一天晚上,他们才发现耶稣不见了。他们判断儿子可能没跟上回程的队伍,所以只好回头再走一天,第叁天终於又累又急的回到圣殿。当他们发现耶稣竟悠哉的坐在圣殿中,和一群博学的圣经教师讨论,而且问答之间,头头是道,甚至他的论点那麽清晰而深入,以致老师们都大感惊奇。 我们可以想像,那叁天,神很开心的看著耶稣坐在圣殿之中,祂的儿子在祂的殿宇之中,学习祂的道。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耶稣一出世就甚麽都懂了,我们总以为祂是天纵英明,或是天赋异禀,不需要学习。但事实上,耶稣与任何一个孩子一样,神的儿子成为完全的人,像人一样,耶稣生下来是全然与一般婴儿一样的,他也需要学习,就像任何一个孩子需要学习一样。 耶稣「一面听,一面问」(46节),为我们启迪了学习神话语的态度。因为唯有经过思考默想,才能发出有意义的问题;而唯有能够主动发问,神的话才算进入你心,成为你自己的.让我们再看看孩童耶稣的学习态度:祂一面「听」,一面「问」;我们的主正在聆听讨论,就像求知若渴的学生那样热切地探求神的话。 资料来源:巜跟随耶稣每日灵修》

365天灵修之旅-第40天

经文: 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 神的恩在他身上。每年到逾越节,他父母就上耶路撒冷去。当他十二岁的时候,他们按着节期的规矩上去。守满了节期,他们回去,孩童耶稣仍旧在耶路撒冷。他的父母并不知道,以为他在同行的人中间,走了一天的路程,就在亲族和熟识的人中找他,既找不着,就回耶路撒冷去找他。过了三天,就遇见他在殿里,坐在教师中间,一面听,一面问。凡听见他的,都希奇他的聪明和他的应对。他父母看见就很希奇。他母亲对他说:“我儿!为什么向我们这样行呢?看哪,你父亲和我伤心来找你!”耶稣说:“为什么找我呢?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吗?”他所说的这话,他们不明白。他就同他们下去,回到拿撒勒,并且顺从他们。他母亲把这一切的事都存在心里。耶稣的智慧和身量,并 神和人喜爱他的心,都一齐增长。 路加福音 2:40-52 四福音书记载主耶稣成长过程的地方并不多,事实上只有马太和路加两本福音书提到。路加福音只告诉我们,当耶稣生下来满了八天,按著律法受了割礼;以及马利亚满了洁净的日子,把耶稣带到圣殿献与神 ,这两件事。除此以外,路加福音再没有提到主耶稣童年时代的任何事蹟。事实上,路加连远来敬拜这小孩的博士都没有提及;路加也没有提到祂是如何给带去埃及及返回 (这些事只见於马太福音)。这一切路加都没有提到。路加福音二章叁十九节只提到他们办完了把孩子献给神的事後,就回到加利利,并在拿撒勒住下来。此外对主耶稣童年所发生的事,只用了这句话交代过去:「孩子渐渐长大,强健起来,充满智慧,又有神的恩在祂身上」(40节)。 我们都很希望多知道主耶稣童年的事蹟,但奇怪的是,这些其他事蹟都没有记载下来。难道神不重视耶稣的童年时期,所以没让福音书的作者多记些细节吗?当然不是!那麽,为甚麽主耶稣的童年没有详细记载在圣经裏呢?原因是:神要叫我们知道,主耶稣作孩童的时代,跟其他小孩一般正常地成长,毫无分别。我们以为祂既是神人,称为以马内利,是神成为人,因此祂的童年必定是与众不同。但是神要我们知道:我们的主身为人子,是个完完全全的人,与所有的人一样,从婴孩开始,渐渐长大;祂和我们一样也要吃饭睡觉,祂也需要学习—学习阅读,学习写字,很多的事是要经过了学习祂才能懂得。祂幼时是个正常的孩子,有正常的童年,过正常人的生活。简而言之,是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了,因此根本没有什麽特别好记的。 那么耶稣时代的犹太孩子是怎样教育长大的呢?根据近年圣经考古学和历史研究成果﹐认为新约耶稣时代﹐犹太人虽然失去自己真正的圣殿﹐但犹太孩童的教育一直没有中断过。犹太著名拉比描述当时的教育的地点仍然在犹太圣殿﹐圣殿有敬拜和教育两大功能。一般犹太孩童﹐五岁学习手抄摩西五经﹐十岁学习摩西五经的解释﹐十叁岁开始学习圣殿礼仪和十条诫命的解释﹐预备侍奉圣殿﹐十五岁研习如何成为拉比作出决定﹐二十岁追求生命的丰富﹐叁十岁属灵生命达到强壮的高峰。 一般犹太孩童成长过程中需要无数次书写和背诵记忆熟读摩西五经﹐以致今天在以色列大街小巷可以找到孩童背诵摩西五经时的熟练程度。我们可以从上述参考内容看出﹐耶稣基督是道成肉身的人子﹐他经历孩童和人生﹐他一定和父亲约瑟一同学习木工手艺﹐孝敬父母﹐努力学习圣经话语﹐直到神预备的时间来到﹐然後他出来传福音。 但是主耶稣在一切的平凡之中,也显出祂的不平凡,这种不平凡就表现在今天的经文之中:这孩子在身体、智力(心理)、灵性上都强健起来 (40节),祂对神、对人的关係都美好 (52节)。这是普天下为人父母者教养儿女的完美榜样,是一个「全面」且「平衡」的成长过程。何以致之?四福音中给了我们不少的暗示,说我们的主从小就是明白圣经的。祂不论在家或是在会堂必定是勤读圣经、熟背圣经的。比如说,有一次祂到圣殿,有小孩子喊著:和撒那!和撒那!祂就马上引用了诗篇第八篇的话:「你从吃奶和婴孩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话」(马太福音21:15-16)。若非熟背圣经,神的话怎能随兴出口?祂有一次到拿撒勒会堂,就读以赛亚书六十一章1-2节 (参路加福音4:16-22),这段话是预言弥赛亚的到来。我们的主当时从会堂拿到以赛亚书经卷是厚厚的皮卷,没有分章,没有分节,也没有标点,若非熟读圣经,怎能及时地在密密麻麻的经卷中找到这几节经文?我们的主无论到那裏,神的话都在祂的口中。 圣经中沉默的耶稣童年少年时代好像一面镜子﹐无声地教导今天的基督徒用谦卑受教的内心﹐接受属灵的装备﹐终有一日可以为神使用。反思今天基督徒的属灵生命学习神的话语是根本﹐孝敬父母﹐认真学习﹐按照规矩行﹐明白圣经的含义和属灵教导﹐学习侍奉的功课﹐熟悉侍奉规章﹐耶稣基督无私摆上的榜样值得我们好好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