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天灵修之旅-第111天

经文: 太5:9 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 神的儿子。 马太福音 5: 9 耶稣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这是八福之七。「…的儿子」是标準的希伯来语法,是希伯来文中描述一个人的品格或工作的用语。比如说,「和平的儿子」意思是带来和平的人,「劝慰子」是指能够劝勉安慰人的人。使人和睦的人”按原文字义也可译为”使人得平安的人”,因为”和睦”这一字根也含有和平或平安的意思。 因此,耶稣说的这一福,实际上就是说:使人和睦的人有福了,因他们是作了神所做的工作。促进和睦的人,就是加入了和平的神所作的工作 (罗马书15:33;哥林多後书13:11;帖撒罗尼迦前书5:23;希伯来书13:20)。「他们必称为神的儿子」,因为他们彰显了天父的性情,而最足以彰显天父之形像的一点,乃是将平安带到人间,即耶稣在世上所作的。 生命就是学习如何去「彼此相爱」,神要我们珍惜关係,即使有裂痕或衝突,仍然努力去弥补维繫。神赋予了我们重建关係的使命 (参罗马书12:17-18;哥林多後书5:18-19),因此,新约圣经很强调与人相处的教导 (参腓立比书2:1-2;哥林多前书1:10,6:5)。懂得与人和睦相处,是灵命成熟的标记。假如你要神赐福你,你就要成为「使人和睦的人」,努力去解决纷争,因为神的旨意是要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神之间建立和平。使人分离的人是作撒但的工作,使人和睦就是作了神所悦纳的工作。

365天灵修之旅-第110天

经文: 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 神。 马太福音 5:8 耶稣说:「清心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见神。」这是八福之六。这是一句像溪一样清、像渊一样深的经文。「清 pure」含有「精纯」的、不搀杂任何杂质的意义。「清心」,也就是指我们的心灵意念完全成圣,毫无罪污的意思。 清心可以说是饥渴慕义,效法基督的第二方面具体内容。 从消极方面来说,一切的罪欲、邪念、忿恨、嫉妒、骄傲、虚荣、伪善、虚谎、自私、贪心、淫念等等都是污秽不洁的,清心的意思就是要将所有这一切污秽不洁的意念,完全从我们的心灵中除去。而从积极方面来说,清心的意思是要我们的心灵中充满爱心、信心、热心、忠心以及圣洁、公义、谦卑、柔和、宽容、忍耐等等美德。简言之,一个「心思意念随时完全纯正」的人是有福的,因为他们必得见神。 但说易行难,即使在我们自认最好的行为上,心思意念绝对纯正的情形,可说绝无仅有。 经解家 JF MacArthur 将清心者的景况分为五类: 第一类:原性的清心( primal purity );这种清心只有神才拥有。 第二类:创造的清心( created purity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10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09天

经文: 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 马太福音 5:7 耶稣说:「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这是八福之五。登山宝训的前面四福是属於「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的功课,从这第五福中,我们要学习「爱人如己」的功课。 『怜恤 mercy』这个词在圣经中常与『怜悯 compasion』互用,它所表现的并不是外表的给予,而是进入一个人内心的深处,设身处地以对方的立场来观察、来思想,因而与对方感同身受,好比与对方一同体验事情,经历他所经历的一切。换言之,『怜恤』强调的是要设身处地的以同理心去体验怜恤对象的经历。这显然要比所谓的『同情』深刻得多了。很不幸的,这恰好是许多人连试都不想去试的。为什麽呢?因为『怜恤』需要我们在心灵和意志上作出相当大的努力,是需要花许多时间和代价的。多半的人只关心自己的感觉,并不关心他人的感觉。他们为别人难过,只是外表上的难过,并非自愿努力地体会另一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与对方的对事物的观感,正如对方观感一般。 新约中一直不断的教训我们,唯有怜悯人的,才能得著怜悯 (马太福音6:12,14,15, 18:35; 雅各书2:13)。这正是神所作的——祂并不是一位遥不可及、高高在上的神,而是降临人间,成为人的样式,表达对我们的认同。主耶稣「设身处地」,与我们同走人间的道路,亲身体验我们的喜怒哀乐与忧愁。因此,祂深刻体会我们的软弱与需要,因为这一切祂自己都经历过。祂对被罪恶所捆绑辖制的我们,充满了无比的怜爱,不惜付出痛苦牺牲的代价,在十字架上流血捨身,为要拯救世上一切愿意信而悔改的人,进入永恒光明的国度。祂为我们尝尽一切苦杯,却把福杯留给我们。这正是「怜恤」的最好榜样。 这是一条需要刻苦己心的道路。是一条需要付代价的道路,但代价不会白费,因为主已应许我们:「怜恤人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蒙怜恤。」走在这条路上,我们并不孤独;因为每时每刻都有一个伙伴在陪伴我们、鼓励我们,那就是我们的主耶稣。

365天灵修之旅-第108

经文: 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马太福音 5:6 耶稣说:「饑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这是八福之四。凡在神面前经历了「心灵贫穷」、「为罪哀恸」的经验,又存著一颗「温柔顺服」的心,接受圣灵感动和引导的人,就会进一步产生「饥渴慕义」的心。心灵贫穷是「消极」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如感到自己的罪愆、软弱和愚昧。而饥渴慕义则是「积极」方面的感受和体验,因深受神的爱的感动和吸引,而如饥如渴地切慕追求神的一切。 饥渴慕义的人不会以物质丰富为满足,却是一心一意的追求亲近神。他们不是因缺衣少食而感到饥渴,乃是因著心灵嚮往追寻那生命的泉源。这样的人,神定会叫他们「得饱足」,因为神必要以祂自己作他们的产业与杯中的份 (诗篇16:5)。 所谓「义」,就是要我们完全行义,不犯罪的意思;也就是要我们具有像主耶稣那样的完全仁爱、圣洁、公义的品格。但是,当我们一想到人性的软弱、败坏和诸多的缺欠时,不免会发生疑问︰我们有可能达到神对我们所定的圣洁崇高的标準吗?感谢神,主耶稣已在本福中给了我们明确的应许和保证︰「饥渴慕义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饱足。」 是的,如果我们能如饥如渴地恳求神将祂的义赐给我们,神必要为我们成就一切,远超过我们所求所想的。 这句经文确切的蕴意是: 渴望全部的公义,渴望被信心全部地充满,渴望向神全然顺服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一定会得到真正的满足。 因为神的义正在这福音上显明出来, 这是我们必得饱足的原因。 这义是本於信,以致於信; 这是我们必得饱足的道路。 这句经文实际上向我们指明了唯一的义路:放下一切,信心十足地跟从主耶稣。 若有人要跟从我,就当捨己,天天背起他的十字架来跟从我。 因为凡要救自己生命的,必丧掉生命;凡为我丧掉生命的,必救了生命。 (路9 :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08

365天灵修之旅-第107天

经文: 太5:5 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 马太福音 5:5 耶稣说:「温柔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承受地土。」这是八福之三。首先我们要认识,温柔并不等於懦弱,不等於好脾气、好涵养,也不是像一般所谓「老好人」那样凡事不讲原则。这里的温柔是从「心」发出的,不是靠自己所能有的,而是圣灵在人心中所结的果子。 「温柔」有两方面的含义:首先是指我们在人面前所表现的像基督那样的,存於中形於外的真正「柔和、谦卑、仁爱」的精神。一个温柔的人能谅解容让对我们不友善的人,与人和睦相处;面对别人有意无意得罪的时候,能够爱心包容和宽恕;面对愚蒙、软弱、有过错的人,也能体谅帮助,正如主耶稣体谅帮助我们一样。 「温柔」第二方面的含义是指我们在神面前所必须存有的一颗「柔软顺服」的心。一个人越是能在神面前存有一颗柔软顺服的心,也就越能在人面前彰显基督温柔、谦卑、仁爱的美德。这种『柔软顺服』的心灵也同样是一个人在神面前心灵贫穷并为罪哀恸後所必然产生的结果。 『承受地土』是以色列人最强烈执著的民族情感之一。承受神所赐的地土,就是得神永远的产业,就是「与神同在」。 旧约创世纪的以撒,就是一个如上所述温柔必承受地土的典型人物。他有一段事蹟记载在创世纪26:17-33,说到以撒承续父亲亚伯拉罕的基业,在当地挖井。每当他挖到一口活水井,当地人就来霸占其成果。但是他并不与他们相争,陆续把井让给他们,自己再到别处另行挖掘。井水在沙漠地区是人畜活命的泉源,因此以撒的退让不争,在人看来好像懦弱的表现。但在神眼中并非如此,以撒的行为正是「信心」的表现。他不与人争,因为他相信神赐给他的产业远超乎此,所以他不必争。 事实发展果然如此,以撒的温柔谦恭与神的丰富供应,到後来,连他的敌人都看得出来神真的是与他同在(创世纪26:28)。这故事说明了一个宝贵的真理:当我们接受发生的一切事,不论好坏,都是神对我们的计划的一部分,因为是神在掌权。如果我们真的相信神,就会把自己一生都交在祂手中,相信祂会照顾我们的权利,而无须自己去要求什么。结果呢?当我们放掉所有权利,把它们交给神的时候,就承受了地土。换言之,我们放弃这些权利的时候,就又得回了它们——只是这回是按神的方式。

365天灵修之旅-第106天

经文: 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 马太福音 5:4 耶稣说:「哀恸的人有福了.因为他们必得安慰。」这是八福之二。在这句经文里,『安慰』与『哀恸』在神的恩典之中联结在了一起。 这正是「安慰」一词在圣经里的意义所在。 在圣经里,尤其是在新约里,『安慰』是神赐给人类恩典和帮助的代名词,同时也成为人类从神那里得著拯救和力量时那种平安喜乐的心情的写照。 在旧约圣经裏 (参创世纪23:2; 利未记10:6; 撒母耳记下3:31; 尼西米记8:9; 约伯记5:11,14:22; 传道书3:4; 以赛亚书61: 3,66:10),『哀恸』这个词归纳有下述含义:(1) 这是一种自己无法排解的哀痛;(2) 这是一种感觉自己无能为力的哀痛;(3) 这是一种看到自己被罪孽捆绑、被世界奴役的哀痛;(4) 这种哀痛不仅发生是情感上的,更是以最强烈的方式发生在灵魂最深处的;(5)

Continue reading365天灵修之旅-第106天

365天灵修之旅-第105天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马太福音 5: 1-3 马太福音5-7章记有耶稣「上了山」向门徒宣讲的教训,故称『登山宝训』,为马太所记耶稣五篇较长讲道中的第一篇。其馀四篇见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登山宝训』其实就是天国生活的预演。它提到八个「有福了」,描述了八种品格,是耶稣希望在其跟从者中能找到的。祂说能活出这些品格的人为有福,因为神已为他们预留了特别的东西。每一个祝福都与社会典型的生活方式互相矛盾。在最後一个祝福中(10-11节),祂甚至指出努力认真追求这些品格会引致别人的反对与逼迫。 今天我们要看第一个福:「虚心之福」。耶稣说「虚心(poor in spirit)」的人有福了,虚心的人是什麽样的人呢?就是那些感到绝望、感到没有盼望的人,因为他们才会把希望放在神那裏。 我们必须做个选择,是要继续用拥有的一切来建築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城堡,还是相信神将供应你需要的一切?我们往往为自己设想得太过周到,以致神没有插手的空间;耶稣说虚心、贫穷反而有福,是因为在贫乏绝望中,你才会放弃靠己力挣扎,把心裏的空间让给神来工作,因此神才能在你的生命裏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说易行难,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因为我们眼中所看,心里所想的,总以为自己虽不至於说是很丰富,但总不至於是贫乏而一无所有的;对「罪」的态度亦然。但一个真心追求天国的人,有一天终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他在神的面前真的是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一无可誇!所有自己以为拥有的东西,在神眼中毫无价值,他在神面前根本就是个不配的人!人若真走到这地步,他就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一一一一一 耶稣所说的第一个「有福了」(3节)和第八个「有福了」(10-11节)的结局,都是「天国是他们的」,这就涵盖了整个八福的中心点就是「天国」,天国就是神心中要给人的那完整的祝福。天国是人享用神的所有,并且承受神的所有。 天国不是单单享用眼见的丰富,更且是人与神的联结,将人的性质从属土的改变成属天的。从外表看,天国好像是神要求人去追寻的;但从深处看,天国却是神要把祂整个自己赐给人。天国的福是属天的,不像属地的事物会朽坏,乃是存留到永远的。人要得著真正「永恒的祝福」,就必须要以「天国」为追求的目标。得著了天国就是得著了神自己,得著天国的人所得著的乃是神的一切。因此,天国的本身就是福,在天国以外没有真正永恒的祝福。

365天灵修之旅-第104天

经文: 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 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又有雅各和约翰,腓力和巴多罗买,马太和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奋锐党的西门,雅各的儿子犹大,和卖主的加略人犹大。 路加福音 6:12-16 耶稣上了山,随自己的意思叫人来;他们便来到他那里。他就设立十二个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并给他们权柄赶鬼。这十二个人有西门(耶稣又给他起名叫彼得),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和雅各的兄弟约翰(又给这两个人起名叫半尼其,就是雷子的意思),又有安得烈、腓力、巴多罗买、马太、多马、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和达太,并奋锐党的西门,还有卖耶稣的加略人犹大。 可3:13-19 主耶稣要开展祂的工作,在地上建立神的国度,就特别在所有跟随祂的门徒中选了十二个使徒。这十二使徒的拣选是建立神的国度的基础,因此祂为这件事整夜的祷告(12节),一面把前面的工作交托给神,一面从父神的手中接受神的安排。使徒在希腊文的意思,是指「奉派出去的」,这个名辞可用在使节和大使身上。马可福音叁章十四节告诉我们,祂选召使徒为「要他们常和自己同在,也要差他们去传道」,使徒便是耶稣遣派出去的大使。 主召十二门徒到祂跟前来。十二是个永远的数字,也是个完全的数字。旧约有肉身的十二支派,正预表新约的十二门徒,表示全以色列人及新约教会的全体事奉。在旷野的以琳有十二股活泉解人口渴。大祭司的胸牌上有十二颗宝石,上面刻了十二支派的名字,表示神的爱,如何将祂僕人的名字放在心上,掛在胸上,以祂僕人为荣。   使徒约翰看见的异象中,有一个妇人头戴十二星冠冕,代表教会在世上发光。将来的新耶路撒冷有十二个门,门上有十二位天使,门上又写著以色列十二支派的名字。城墙有十二根基,根基上有羔羊十二使徒的名字,这些足够说明主耶稣选召十二门徒不是偶然的一个数目。主耶稣把这十二门徒作为一个榜样,一个模型,他们是说到一个完全的见證和完全的榜样。 由於圣经的记载非常简略,我们无法清楚知道所有十二个人的背景。只知道其中四个是渔夫(彼得、安得烈、约翰、雅各),一个是税吏马太(犹太人眼中的卖国贼),另一个是奋锐党人西门。奋锐党是狂热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发誓儘可能要杀死所有的卖国贼和罗马人。马太和奋锐党人西门理论上是死对头,因此他们能够在耶稣身边和睦相处,不可不说是一个神蹟。除了这六个人之外,我们对其他几位的社会背景可谓一无所知。至於人格方面,西门彼得口快又衝动;约翰和雅各两兄弟是雷子(脾气暴躁);腓力和安得烈是容易亲近的人;拿但业是个虔诚但有成见的人;多马是多疑的;不用说,加略人犹大是个贪爱钱财,卖主求荣的小人。 这十二人中可说没有一个学者名流或达官贵人。他们只是一群草根阶层的小市民。 为甚麽耶稣不特别拣选那些有学问、地位、钱财和权势的人?是祂对那些人有偏见麽?还是那些人中没有善良的人麽?都不是,而是要叫世界知道,没有人能凭著学问、地位、金钱或权势来作耶稣的门徒。耶稣是为全人类而来的,不是为少数特殊阶层的人而来的。圣经告诉我们,那最先听见福音信息的是一群牧羊人,一些一无所有的平民 (路加福音2:8-17);那最先被拣选作使徒的也是一群平民,十二个一无所长的小市民。

365天灵修之旅-第105天

经文: 耶稣看见这许多的人,就上了山,既已坐下,门徒到他跟前来,他就开口教训他们,说:虚心的人有福了! 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马太福音 5: 1-3 马太福音5-7章记有耶稣「上了山」向门徒宣讲的教训,故称『登山宝训』,为马太所记耶稣五篇较长讲道中的第一篇。其馀四篇见10章、13章、18章和24-25章。『登山宝训』其实就是天国生活的预演。它提到八个「有福了」,描述了八种品格,是耶稣希望在其跟从者中能找到的。祂说能活出这些品格的人为有福,因为神已为他们预留了特别的东西。每一个祝福都与社会典型的生活方式互相矛盾。在最後一个祝福中(10-11节),祂甚至指出努力认真追求这些品格会引致别人的反对与逼迫。 今天我们要看第一个福:「虚心之福」。耶稣说「虚心(poor in spirit)」的人有福了,虚心的人是什麽样的人呢?就是那些感到绝望、感到没有盼望的人,因为他们才会把希望放在神那裏。 我们必须做个选择,是要继续用拥有的一切来建築让自己感到安全的城堡,还是相信神将供应你需要的一切?我们往往为自己设想得太过周到,以致神没有插手的空间;耶稣说虚心、贫穷反而有福,是因为在贫乏绝望中,你才会放弃靠己力挣扎,把心裏的空间让给神来工作,因此神才能在你的生命裏扮演最重要的角色。 说易行难,人最不愿意做的,就是承认自己一无所有,因为我们眼中所看,心里所想的,总以为自己虽不至於说是很丰富,但总不至於是贫乏而一无所有的;对「罪」的态度亦然。但一个真心追求天国的人,有一天终会发现一个事实:就是他在神的面前真的是一无所有、一无是处、一无可誇!所有自己以为拥有的东西,在神眼中毫无价值,他在神面前根本就是个不配的人!人若真走到这地步,他就有福了,「因为天国是他们的」。 耶稣所说的第一个「有福了」(3节)和第八个「有福了」(10-11节)的结局,都是「天国是他们的」,这就涵盖了整个八福的中心点就是「天国」,天国就是神心中要给人的那完整的祝福。天国是人享用神的所有,并且承受神的所有。 天国不是单单享用眼见的丰富,更且是人与神的联结,将人的性质从属土的改变成属天的。从外表看,天国好像是神要求人去追寻的;但从深处看,天国却是神要把祂整个自己赐给人。天国的福是属天的,不像属地的事物会朽坏,乃是存留到永远的。人要得著真正「永恒的祝福」,就必须要以「天国」为追求的目标。得著了天国就是得著了神自己,得著天国的人所得著的乃是神的一切。因此,天国的本身就是福,在天国以外没有真正永恒的祝福。

365天灵修之旅-第103天

经文: 那时,耶稣在安息日从麦地经过。他的门徒饿了,就掐起麦穗来吃。法利赛人看见,就对耶稣说:“看哪,你的门徒做安息日不可做的事了!”耶稣对他们说:“经上记着大卫和跟从他的人饥饿之时所做的事,你们没有念过吗?他怎么进了 神的殿,吃了陈设饼,这饼不是他和跟从他的人可以吃得,惟独祭司才可以吃。再者,律法上所记的,当安息日,祭司在殿里犯了安息日还是没有罪,你们没有念过吗?但我告诉你们,在这里有一人比殿更大。‘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你们若明白这话的意思,就不将无罪的当作有罪的了。因为人子是安息日的主。” 耶稣离开那地方,进了一个会堂。那里有一个人枯干了一只手。有人问耶稣说:“安息日治病可以不可以?”意思是要控告他。耶稣说:“你们中间谁有一只羊,当安息日掉在坑里,不把它抓住、拉上来呢?人比羊何等贵重呢!所以,在安息日做善事是可以的。”于是对那人说:“伸出手来!”他把手一伸,手就复了原,和那只手一样。法利赛人出去,商议怎样可以除灭耶稣。 马太福音12: 1-14 今天我们看到,当时的正统犹太宗教领袖,对於耶稣终於获致了最後的决定──除灭祂(14节)。争议的导火线,首先是耶稣的门徒在安息日掐麦穗来吃。因为根据当时极其繁杂琐碎的拉比律法规条,他们犯了四项大罪:(1) 掐麦子—犯收割的罪;(2) 搓揉麦子—犯簸穀的罪;(3) 把麦子和糠秕分开—犯打穀的罪;(4) 这整个吃麦子的过程—犯了在安息日準备饭食的罪(安息日所喫的之物必须在前一天準备妥当)。 不论从什麽时代的眼光来看,这些规条都显得荒谬可笑,但法利赛人却是很认真的。安息日成了他们攻击主耶稣的题目,他们认定主耶稣不是从神来的,因为祂触犯了律法,而触犯律法的人是不该活著的。耶稣知道他们的目的,就引用历史上大卫吃陈设饼的事(撒母耳记上21:1-6) 来回答他们;又再引用律法上的定规,安息日祭司在圣殿里工作,也是没有罪的(5节),因为作在殿里,是向著神作的。律法不是呆板的,在特殊的环境里就可以有例外。更何况主耶稣比圣殿更大(6节),作在祂面前的就没有抵触律法,因为是作在神的心意里,「我喜爱怜恤,不喜爱祭祀」(7节)。神的心意是顾念人的需要,而不是冷冰冰的仪文规条。神喜爱人内心的诚实敬拜,而不是外表的形式。 接下来发生的事更是叫法利赛人愤怒。耶稣安息日在会堂裏医治枯乾手的人,我们看到文士和法利赛人都在会堂裏,并不是巧遇,而是敌意的窥探侦查(路加福音6:7)。法利赛人感到他们的律法被破坏,他们的权威也被挑战,因而动了杀机。但主耶稣却不因他们的恼怒而停止祂使人得「安息」的宣告, 到祂面前来的人,祂都给他们医治。 耶稣如此作,并不是故意和法利赛人作对,乃是要叫人看见,祂是「安息日的主」(8节)。祂所在意的是人,祂来了就叫人得著安息。没有主,安息日是空洞的。人守安息日却没有主,那安息日就没有任何的意义。 一一一一一 安息日是积极的安息,包括敬拜、充分享受天父的赐福。 从这个意义上,安息日的主才在圣经中宣布安息日作善事是可以的。 (太12:12)主耶稣既是安息日的主,他就最有权规定安息日当作什麽和不当作什麽。过去我们常把安息日当作创造的标记,通过今天这段圣经教导,使我们知道安息日也是救赎的标记,是揭开捆绑。 安息日的主就是创造主,也是救赎主。主的安息日是纪念上帝的创造,也是纪念上帝的救赎。 耶稣就是是安息日的实际应验。所以我们新约的信徒不必守安息日。因为有主就有安息,守不守安息日并不重要,重要的乃是得著这位主耶稣做我们的真安息。